全国空降同城服务软件-24小时品茶微信wx,初中生一小时50元,100元2小时不限次数电话号码

Soil Dynamics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:基于震源动力学破裂过程模拟的1970年通海MS7.8地震速度脉冲特征及盆地效应

1970年1月5日,云南通海发生MS7.8地震。发震断层曲江断裂破裂长度超过50 km,地震造成最大烈度为Ⅹ度。通海盆地出现烈度异常区,表现为IX度区被VIII度区环绕。地震造成超过1.5万人死亡。近断层速度脉冲具有长周期、高振幅、能量集中的特点,对结构动力响应影响显著,而盆地效应对地震动的调制作用复杂,二者的相互作用机制有待深入探究。

针对上述问题,研究人员采用曲线网格有限差分法(CG-FDM)模拟了1970年通海地震的动力学破裂过程,通过对比模拟结果与矩震级、断层地表位错、近断层变形及地震烈度分布进行模型验证(图1)。结果显示,模拟的矩震级为7.2级,地表破裂长度约50 km,与观测数据吻合;地表位错和近断层形变在大小和方向上与水准测量结果一致;地震烈度分布中最大烈度达X度,与实际记录相符,证实了模型的可靠性。

基于验证后的模型,研究识别了速度脉冲特征并分析其参数与断层距的关系。结果表明,脉冲分布与峰值地面速度(PGV)相关性强,PGV随断层距增大显著衰减,不同分量差异明显;而脉冲周期与断层距的关系不显著,主要集中在3-7s,可能引发长周期结构共振。其中,EW分量脉冲台站集中在IX、X 度区,NS分量在断层投影区及断层距0-30 km的范围内分布较广,体现了破裂方向性的影响(图2)。

图片2.jpg

图1 1970年通海地震动力学破裂过程及与地表位错、近断层变形、地震烈度分布的对比

图片3.jpg

图2 PGV和近断层速度脉冲的分布特征

此外,通过对比有无盆地结构的数值模型,评估了盆地效应(图3)。通海盆地和曲溪盆地显著放大了内部地震动,曲溪盆地EW、NS分量最大放大系数分别达12.3、13.44,且烈度分布与盆地几何形态相关,解释了观测到的烈度异常;但曲溪盆地内速度脉冲效应减弱:无盆地时三分量均有脉冲,有盆地时因能量分散未达脉冲标准,显示出盆地对地震动的双重作用。

该研究揭示了1970年通海地震近断层速度脉冲的分布特征及盆地效应的影响机制,为近断层区域和盆地地区的抗震设计、地震风险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,对理解复杂地质结构下地震动特性具有重要意义。

图片4.jpg

图3 有无盆地模型的PGV分布(a、b)、各分量及总体放大系数(c-f)、放大系数局部图(g)与烈度异常对比(h)(这张图解释不到位,容易引起疑惑。除了图a没有盆地,其他都有盆地。图名可以相应改一下)

上述研究成果2025年发表于地震工程领域国际知名权威期刊《Soil Dynamics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》(中科院2区top)。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纪志伟为第一作者(jizhiwei2020@163.com),南方科技大学余厚云副研究员为通讯作者,合作者包括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李宗超副研究员、广东省地震局禹振江博士、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琚长辉副研究员、张永仙研究员和南方科技大学陈晓非教授。本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(2022YFC3003504, 2023YFC3007404)和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(CEAIEF20240215)的联合资助。

引用文献:

Ji, Z., H. Y, Z. Li, C. Ju, Z. Yu., Y. Zhang, and F. Chen (2025). Velocity pulse characteristics and basin effect of the 1970 Tonghai MS7.8 earthquake based on the dynamic rupture simulation. Soil Dynamics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, 199, 109719.

撰稿人:纪志伟

审稿人:张永仙